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基础工程,近年来,为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川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优势,聚焦乡村教育教师、学生、学校三大主体,在普格县开展体系化、层次化、全方位的教育帮扶,共同创造更好的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顶岗支教,弥补乡村教育短板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教师为本。
近两年来,为了解决部分学校师资不足、结构性紧缺等问题,四川师大每学期都会选派一大批优秀师范生前往定点帮扶的普格县开展顶岗支教活动,一方面是有力保障当地教学正常运转,确保各支教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另一方面是引导顶岗师范生积极投身伟大事业,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精神境界。
2021年秋季学期普格顶岗支教团的李燏表示:“虽然这里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和大城市里的孩子有差距,但他们的质朴和谦逊却是这片土地上最耀眼的宝藏,让我深受感动,我会倾尽所学去守护这一座座宝藏、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顶岗支教实习是四川师大师范生培养和教育帮扶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对顶岗支教实习做了全面改革,建立健全了帮扶工作机制、出台多项激励政策、突出全过程指导和管理,提高师范教育培养质量,提升教育帮扶成效。
据了解,2021年,四川师大共选派了562名师范生在凉山州普格县、布拖县进行顶岗支教,2022年预计选派420名师范生在普格县支教,在脱贫地区实习支教的学生人数列全省首位。
体美浸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作为首批入选“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全国20所高校之一和省内唯一入选高校,四川师大突出体美教育特色和优势,在普格县的夹铁乡中心校和瓦达洛村小学两所乡村学校全面实施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中小学体育美育改革与实践。
截至目前,四川师大累计投入20余万元捐建了舞蹈教室和体育美育教学器材等,选派了40余名音体美专业顶岗支教学生在帮扶学校开齐开足体育美育课程,组建了电子琴、武术、篮球、舞蹈、书法、国画、素描等多个体育美育社团,初步实现全体学生“人人进社团,人人可登台”。
通过实施“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让“美”进入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打开了艺术之门,点燃了艺术的星火。普格县夹铁镇中心校的“向阳花童声合唱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夹铁镇中心校一张响亮的特色名片,2021年6月,在普格县第十六届中小学艺术节比赛中荣获大合唱一等奖。
除此之外,四川师大还在体育美育课程建设、课程实践活动、本土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有效探索,凝练了一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美育模式,为推动山区学校体育美育日常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精准帮扶,持续提升教育质量
携手同行,方能致远。
为了让乡村学生在家门口也能接受高质量教育,四川师大依托教育信息化,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凉山州普格县洛乌沟片区学校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工程。
协同成都名校与帮扶片区学校共同开展线上直播课堂,把名校名师的“金课”输送到帮扶学校,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四川师大帮扶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持续提升帮扶学校的教学质量还需‘软硬兼施’,‘软件’是要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硬件’是要帮助培养起一支本土的优质教师队伍。”
根据帮扶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理念等,协助建立科学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及评价体系,联合开发了《童声童语诵经典》《神奇的纸》《几何实验》《洛中最美之英》等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学校文化与教研结合的课程、课堂体系化顶层设计。
同时,通过举办“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工程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班、组织帮扶学习骨干教师赴蓉研修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帮扶学校的“造血”功能。
自2020年6月启动以来,经过进校诊断、改进方案、常态帮扶、跟岗研修等环节,综合采用教师培训、课题研究,优化教研体系、评价体系等方式,全面提升了帮扶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内部治理水平、特色课程及教材研发等综合实力,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记者 王荣群 邓天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