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是有关孔子言行的笔录,由其弟子根据记录和传闻整理而成。孔子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接触实际,学到一些技艺,史料记载做过管理牛羊和仓库的小官,天命之年在鲁国升任司寇,类似现在的司法部长,后周游列国寻找政治出路,但终不得志,晚年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籍,相传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其创立的学派被称儒家学派。
《论语》采用问答体裁,计二十篇,字数不多,但蕴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富,涉及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首先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创立儒家的“仁学”体系。所谓“仁”即“爱人”,承认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强调人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运化互动中得到认可进而体现自己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把“仁人君子”视为一种理想的人格并竭力推崇,强调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悟性,并最终“修以安人”,由实现人格理想上升到实现社会理想,同时强调礼节、仪文对道德行为的节制,达到“仁”与“礼”统一。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其教育思想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历来备受推崇,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主张学思并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言论。
《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称为“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之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论语》从东汉起被列入儒家经典,到南宋时列入《四书》,成为千百年来读书人必读的典籍,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中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论语》一度掀起百家争鸣的风潮,一些所谓的文化学者、媒体达人,把《论语》混合成一锅没有煮熟的心灵鸡汤灌输读者,甚至有一些刷存在感的文坛快手也借题发挥,把论语当成文化快餐误导蒙蔽读者的心智,作为现代文人,我们只有深怀敬畏虔诚之心,用心研读,细细品味,才能穿越千古与先人心灵对话,启智开悟,感悟真谛。
《论语》这部经典巨著,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不断被后世学者诠释和发展,不仅成为儒家思想的源泉,也早已成为华夏文化的思想基础和文化符号,其文史伦理之功放也已然跨越时空,超越时代价值,启迪国人心智,广播寰宇,成为当今中国人文化自信坚实的心理本底。
下期典籍鉴赏之七:《孟子》鉴赏,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