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己
成就梦想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一首关于爱情的古诗词



——读台湾诗人洛夫的《长恨歌》

公元755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冬十一月,?身居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

起初,叛军是一路势如破竹,当年就攻下东都洛阳。第二年六月破潼关,京都长安失去了最后的屏障。唐玄宗仓皇出逃西南蜀地。途经马嵬坡,军士哗变。他们杀死宰相杨国忠,并一致要求处死贵妃杨玉环。玄宗无奈,只好赐杨贵妃缢死。这就是“马嵬坡事件”。

“马嵬坡事件”本来是一个政治流血事件,可是,到?了民间传说和街坊艺人的歌唱当中,便渐渐演绎出一个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传奇爱情故事。整整五十年后的公元806年,也就是唐宪宗元和元年,时任周至县尉的唐中期大诗人白居易与友人同游仙游寺。谈及“马嵬坡事件”,又有感于当时的民间传说,遂创作了一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诗用华美流畅的语言,婉转曲折的情节,真挚动人的抒情,叙述了一个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长恨歌》一经问世,立即成为名篇,一千多年来赞誉不减,其间还有人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编写成剧本,搬上舞台演出。?

直至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台湾诗人洛夫在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这首诗,并反复审视“马嵬坡事件”后发现,所谓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只不过是当时的民间艺人,还有诗人白居易有话不能直说,不得已而编造的一个美丽谎言,实质上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杨贵妃的命运悲剧。正是这个悲剧,才最终导致“爱情悲剧”的发生。为此,他也创作了一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洛夫的《长恨歌》发表已有四十多年了。可是,我所见到的所有评论,全都把这首诗归结为白居易《长恨歌》的一个现代化翻版,止有形式上的差异,思想内容则完全相同。不知洛夫对此作何感想?尤其让我不能接受的是,《新诗鉴赏辞典》上竟然说:“一个是失去了权势依然要爱的痴皇帝,一个是丢掉了性命依然要爱的薄命妃子。”这样的言辞,对于洛诗是风马牛不相及,就是对于白诗来说,也是不合适的。

为什么不合适?我就先从什么是悲剧说起。所谓悲剧,就是表现正面主人公的苦难,失败或毁灭的一种戏剧形式。?既然是正面主人公,就必然或多或少包含有作者的惋惜,伤感或同情。可是,我们从“痴皇帝”,“薄命妃子”这样的称呼中看到惋惜,伤感和同情了吗?没有,实在是没有。我们看到的却是揶揄,挖苦和自鸣得意,这不是一个鉴赏家所应该有的言辞语气。

我再说一遍,洛夫的《长恨歌》的主旨是杨贵妃的命运悲剧,而不是爱情悲剧。固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首诗重新解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a10350370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名称:《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一首关于爱情的古诗词》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荟学网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