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
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民国时期的大师
民国是一个能人辈出的时代,
特殊的背景就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中与外,东与西,新与旧的十字路口,
军阀混战,豪杰并起,
这是继战国诸子百家之后第二个百花争艳的时代。
人文社科类有诸如鲁迅,钱钟书,王国维,陈寅恪等,
理工科有华罗庚,李四光,程开甲,李宗恩等。

民国时期教师的地位也备受尊崇,
曹锟在保定创办河北大学,
每逢发工资的时候,
都嘱咐行政人员把大洋用红纸包好,
用托盘托着,举案齐眉式地送给教授。
当时河北大学教授一个月二三百大洋,
而曹锟的副官们能拿到零头已经要念佛了。
不仅如此,民国时期教师的工资待遇也非常之高,
1927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就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
教授为600-400元,副教授为400-260元,
讲师为260-160元,助教为160-100元。
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
上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
而当时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元,
县长一个月20块银元,而国小学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元。
这就是说,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最低工资竟是县长工资的两倍。
这与如今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当地工资的倡导真是相差甚远……
由此看来,我们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社会才会涌现出更多的人才。
为什么我们当前社会没有杰出人才?
我们社会对于天才的呼声是很高的,
尤其是在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布前后,
总会引起一系列骚动,堂堂华夏十四亿人,
怎么就出不了个诺贝尔奖呢?
扼腕叹息者有,嘲笑讽刺者有,据理力争者有,
足以见得,我们对于天才的呼声是极高的。
天才究竟有没有?也许有的吧,
而在拥有天才之前,我们不禁得想想,
有没有让天才茁壮成长的土地呢?
有没有呵护天才成长的人群呢?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却是一边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
民国距今已100年了,但是现在的土壤并不比原先好,
庸人也好,天才也好,都需要满足正常的物质需求,
而往往大多数人为了一套房子,一辆车子奔走一生,
有时候和朋友谈起,也不禁有些欷歔。
我们现在的社会不尊重知识,不尊重劳动,
崇尚关系,崇尚权力,
在普遍外行领导内行的时代里,
我们大多为生计所奔波,更不用说理想了。
未有天才之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温家宝总理之前曾经说过:
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
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
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
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
按照教育规律办学。
大学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009年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即“珠峰计划”,这场计划入选高校是国内16所著名学府,
奇特的是,这次计划并没有没明确的规定,16所大学各显神通,没有定式,
这种做法可以看作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回答。

据说温总理2006年拿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
他们的回答是:
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
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
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
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就此逐一改正:
如加快中小学硬件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
大学去行政化,去官僚化,去功利化,
改变重钱不重人的社会风气。
当然这些都是国家大方向的调整,小民也无从插嘴,
我是一名教师,
其实我只有一个奢求,即让懂教育的人去管教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各司其职,方能百花齐放,
届时复兴也好,崛起也罢,
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感谢关注@执匕者说,
我的主业是读鲁迅的,
我庆幸于这个世界上有过先生,
又悲哀于我们现在还需要先生。
他永不过时……